文章
諸葛亮是躬耕于南陽,還是襄陽,這副對聯的回答意境深遠
2024/03/24

ADVERTISEMENT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這是河南南陽臥龍崗諸葛武侯祠內最著名的對聯,可以說天下聞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副對聯,意境深遠,不僅高度頌揚了諸葛亮的一生,而且又緩和了文人之間的一場爭論,真可謂兩全其美。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丞相,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深受后世的尊崇,因此,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就備受關注,可是由于年代的久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爭論,像諸葛亮的「躬耕地」就存在襄陽和南陽兩種說法。

「躬耕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說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就是這個「南陽」引起了爭論,究竟是指湖北襄陽附近的南陽墟,還是指河南的南陽郡?歷來說法不一,甚至因此打起了筆墨官司,湖北、河南兩省的文人學者紛紛引經據典,力圖「考證」

ADVERTISEMENT

南陽出在本省,以增鄉光。

到了清代道光年間,湖北人顧嘉衡任職河南南陽知府,他重修武侯祠時,面對這個問題,便寫了這副對聯,意思是說,諸葛亮一心為國,并不分君主是先主劉備,還是后主阿斗,他名垂千古,為天下人傳頌贊揚,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南陽呢?

這副對聯其實并沒有解決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陽還是南陽的問題,甚至有點回避問題,和稀泥的感覺,但是聯語措辭文雅,意境高遠,一經顧嘉衡寫出,人們便競相傳誦,顧嘉衡因此聲名大盛,許多人由此聯記住了顧嘉衡這個名字。

ADVERTISEMENT

民間傳說,顧嘉衡是湖北襄陽人,到南陽做官,襄陽人做南陽官,看他如何面對諸葛亮襄陽和南陽之爭這個問題,南陽文人于是提出讓顧嘉衡給武侯祠題副對聯,顧嘉衡明白其中的玄機,為了不出賣桑梓,又不得罪當地豪紳,思慮再三,采取折中之策,寫了這副對聯。

其實,顧嘉衡并不是湖北襄陽人,而是湖北宜昌人,祖籍是昆山,這可以從顧嘉蘅在給南陽武侯祠題寫的匾聯落款中看出,這些落款常有「楚彝顧嘉蘅」或「東湖顧嘉蘅」字樣,而「彝陵」、「東湖」即今湖北宜昌市,這是顧嘉蘅父親顧槐任職的地方,后人以訛傳訛,或讓故事更具有傳奇性,便把顧嘉蘅傳成了襄陽人。

顧嘉衡很有才學,是道光二十年(1840)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自道光二十六年曾任河南省南陽府知府,他在職期間勤于政事,清理積案,修城竣隍,抵御捻軍,深受清廷器重,接連五次任南陽府知府,也深受當地人們所贊揚,成為了南陽當地著名的歷史人物。

ADVERTISEMENT

這副對聯就是顧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陽知府時給武侯祠撰寫的。顧嘉蘅非常佩服諸葛亮的人格,先后與咸豐四年和同治三年兩次對武侯祠進行了大規模重修,這副對聯就是顧嘉蘅第二次重修武侯祠時撰寫的。顧嘉蘅不僅重修,而且還提高了武侯祠的文化內涵,將頗能體現諸葛亮立身治國的《將善》、《兵權》等4篇文章鐫刻于祠內,并作有多篇懷古詩文和楹聯,至今武侯祠有他親書的匾額有4方,對聯有6副,題詠石刻等達10余塊。

那麼,顧嘉蘅對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陽,還是南陽的問題,有沒有自己的觀點?有,他認為諸葛草廬在南陽。早在道光二十七年秋,顧首任南陽知府時,即為草廬撰寫對聯稱諸葛亮「抱膝此安居」;咸豐三年春,他三任南陽知府時為臥龍崗作詩說自己「三仕慚來三顧地」;咸豐四年冬,他又指出「諸葛廬即躬耕舊地」,這些對聯石刻現在還都存在,有興趣的可以到南陽武侯祠看看。

當然,現在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定論,兩地的學者文人、官方和民間還在明爭暗斗,畢竟現在已經上升到了經濟文化的高度,為提高當地的曝光量和促進文旅事業的發展,更是勢在必得。依筆者看來,沒有結論就是最好的結論,這樣能保持熱度,兩地能雙贏,你覺得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ADVERTISEMENT

司馬家奪權,為什麼曹魏的宗室、老臣、老臣后人大多都無動于衷?
2024/04/20
他16歲當上相國,20歲篡位為王,統治華夏60年,卻被歷史抹去
2024/04/19
清朝對待皇親宗室,為何沒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2024/04/17

ADVERTISEMENT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是怎麼找到目的地?依靠什麼保證不會迷路?
2024/04/16
活到81歲的趙構,為何56歲就退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2024/04/11
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是如何相處的?正妻真的不嫉妒嗎?
2024/04/10
清朝「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雍正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火耗歸公?
2024/04/08
秦朝墓葬發現奇書,內容顛覆史學界,揭開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2024/04/07
中國歷史上,稱帝最搞笑,最隨便,死時卻最為硬氣的皇帝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