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權力最大的人,不僅掌握著全國的生殺大權,還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幾乎中國每一個封建王朝在權力更替時都會出現一段腥風血雨,唐朝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弒父殺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清朝又有著名的九子奪嫡,禍起蕭墻,兄弟反目。
但是在南宋時期,就有著很多的皇帝,他們并不想手握生殺大權,享榮華富貴,甚至有的皇帝在正值壯年就退位讓賢,將皇位拱手讓給了自己的侄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從此過上了琴棋書畫的悠閑日子。這個皇帝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他雖然活到了81歲,但是在56歲時就已經退位。不僅如此,他還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趙匡胤一脈。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少年英才,建立南宋
趙構在歷史中的評價并不好,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昏君和庸君,缺少膽識和志向,是一個昏佞之主,也有人說他利用奸臣,陷害忠良。但是如果沒有這位史書中評價極差的皇帝,那麼宋朝在北宋就已經滅亡。
在北宋末年,重文輕武,導致北宋的軍事實力不斷削弱,甚至邊疆重鎮缺少兵力防御。加上外敵環伺,北宋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史稱靖康之變,標志著北宋就此滅亡。
金軍在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后,并沒有對宋朝南方的土地進行侵略。這就使得原在南方避亂的大臣們群龍無首,民不聊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