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魏強蜀弱。
蜀漢之所以立國,所依靠的是秦嶺之險。
所以,當諸葛亮北伐,主動跑出來的時候,這本是強大魏軍給弱小蜀軍殲滅大好時機呀!
然而,正如歷史所呈現的一樣,魏軍只是「堅壁而守」。
魏軍為何「手下留情」,不愿意殲滅弱小的蜀軍呢?
每每說起這個問題,就會聽到一種很無聊的說法:諸葛亮沒了,還要司馬懿干嘛?「養寇自重」的道理你不懂嗎?
這種說法很無聊,仿佛一切都是司馬懿的「心機」一般。
這顯然是無稽之談。
因為:「堅壁」,不是司馬懿的個人主張,而是來自魏帝的「最高指示」!
司馬懿原本坐鎮荊州,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因曹真病重才臨時過來接受的。
所以,司馬懿實際指揮是抵抗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想要「堅壁」,但奈不住諸將對其「畏蜀如虎」的指責,被迫發起攻勢。
結果,鹵城之戰,魏軍大敗!
第五次北伐時,魏明帝直接下詔,要求司馬懿「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以詔書的形式命令司馬懿「堅壁」。
後來,在諸葛亮的連番挑釁下,眾將又紛紛請戰,司馬懿扛不住了,又上書「數請與亮戰」!注意,是「數請」!多次請求出去打!
但是,「明帝終不許」,始終拒絕!
隨后,魏明帝感覺可能壓不住了,就派辛毗持節,前去監督!
然而,「宣王(司馬懿)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其意,而每屈于毗」,司馬懿又多次找到辛毗要求出戰,都被辛毗堅決拒絕!
當然,司馬懿要出戰,未必是其本意,很可能是演戲給下面的眾將看,以展現自己不是「畏蜀如虎」
所以,說司馬懿「堅壁不出」是自己「養寇自重」的心機,這樣的說法不必再說了!
那麼,魏明帝難道也想要「養寇」嗎?他為什麼不趁機殲滅諸葛亮呢?
想呀!魏明帝很想要殲滅諸葛亮!
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三國志.明帝紀》引《魏書》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明帝就表示:諸葛亮自己跑出來送死,正符合兵書所說調動敵人的方法,而且諸葛亮貪圖三郡,知進不知退,我們正好一舉擊破他!
顯然,魏明帝的本意,就是利用諸葛亮深入之機,企圖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時機,給諸葛亮以殲滅性打擊!
那麼,後來呢,魏明帝為什麼不這麼想了呢?
我們看看魏明帝要求「堅壁拒守」的全文。
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三國志.明帝紀》
魏明帝沒有改變主意,他只是想法更加詳細、具體了。
魏明帝此時的意思是:利用蜀軍糧運困難的弱點,先行固守;然后,在蜀軍撤軍時,」走而追之「,在追擊中給予諸葛亮殲滅性打擊!
魏明帝的指示,并不是單純的防守,而是防守反擊,并爭取在反擊中給蜀軍殲滅性打擊!
此時,已經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的時候了。
注意,魏明帝下此詔時,曹魏已經在殲滅中付出過一定的代價,名將張郃、」非名將「王雙,都是在追擊中被蜀軍設伏所殺的。
即便如此,魏明帝仍然嚴令「防守反擊」,可見其決心。
由此可見,曹魏從來沒有放棄過內線殲敵,給諸葛亮殲滅性打擊的企圖!
所以,不是不想要殲滅,是殲滅不了!
魏軍為什麼殲滅不了諸葛亮呢?
因為沒有機會!
1、諸葛亮進退有度。
魏明帝最初設立殲滅諸葛亮設想時,認為諸葛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這顯然是嚴重低估了諸葛亮。
事實是,那一次,街亭失守,諸葛亮立刻撤回,并沒有「貪三郡」,更不是「知進而不知退」!
人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了,還覺得諸葛亮不知進退之道嗎?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每次進退,都是拿捏得很到位的。
我們再看他第四次北伐時,先是繞過司馬懿軍,破郭淮、費曜,割上邽之麥;然后又在司馬懿面前從容轉移,回駐大營;最后,糧盡退卻時,又設伏用弩,射殺名將張郃。
整個過程中,諸葛亮都從容有序,立于不敗之地,有什麼機會可趁呢?
2、諸葛亮治軍嚴整
諸葛亮軍對行軍、宿營、作戰以至挖井、壘灶、掘壕等,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
司馬懿後來視察諸葛亮留下的營壘,發出「天下奇才」
後來,司馬昭滅蜀后,特令學習諸葛亮兵法兵制,後來這些被推為晉朝的軍事制度。
而諸葛亮的「八陣圖」,則為後來晉代馬隆、北緯刁雍所采用,八陣圖被稱為「不下孫、吳」。
也就是說,諸葛亮軍是「有制之軍「。
既然「有制」,就能在各種情況下有序應對,即便出現突發狀況也不至散亂、崩潰。
既然如此,自然「不可犯」,沒有什麼被襲擊,被殲滅的機會了。
魏雖然在國力上遙遙領先于蜀,但是,在具體的北伐戰場上,魏軍并沒有顯著優勢。
由于要分兵防備東吳(荊州、淮南兩路)、遼東公孫,以及鮮卑等少數民族武裝(柯比能曾「控弦十余萬」,響應諸葛亮),因此,曹魏實際能帶來西線的兵力是有限的,并沒有顯著優勢。
如第一次北伐時候,「大軍(蜀軍)在箕谷、祁山,兵皆多于賊(魏軍)」。
第四次北伐時,魏蜀正面交戰,結果魏軍遭遇慘敗!
這些都表明,魏軍的軍力并沒有顯著優勢,正面交戰尚不能取勝,能「堅壁」自守就不錯了,何來打殲滅戰的力量呢?
諸葛亮北伐期間,魏蜀爭戰之地,皆為多山地區。
魏軍雖強于騎兵,長于平原作戰,但在這里施展不開。
相反,蜀軍則擅長山地戰,更擅長用弩在山地發揮。
所以,魏軍如果采取主動進攻,尤其是要打殲滅戰,自然要迂回、包抄,但行于山間,不但行動不便,而且還容易遭受到蜀軍的伏擊。
實際上,不要說殲滅戰了,就是在追擊作戰中,魏軍也連續損失了王雙、張郃等將領。
這些情況,都制約了魏軍的行動,使魏軍很難實施殲滅戰的部署。
魏強蜀弱,依托山險而立國的蜀軍主動出擊,看起來確實是魏軍趁機給予殲滅性打擊的機會。
魏軍之所以沒有這麼做,不是什麼司馬懿的「心機」,更不是什麼「養寇」。
魏軍想這麼干,一直想這麼干,只是辦不到!
魏軍在西線的軍力并沒有顯著優勢,地勢也不利于充分發揮其戰斗力,而諸葛亮「進退有度」,是「有制之軍」。因此,要殲滅蜀軍,魏軍既沒有機會可趁,也沒有實力可行!
既然如此,「堅壁」防守,利用蜀軍糧運困難的弱點,把他逼回去也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