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孫權:在荊州之戰中為何執意殺害關羽,這個選擇實在不明智
2024/02/07

ADVERTISEMENT

前言

火熱的荊州之戰已近尾聲,東吳大軍凱旋而歸。然而當孫權凝視跪在面前的關羽時,心中卻沒有絲毫喜悅。這個劉備麾下的虎將,如今已落入他的掌中,接下來該如何處置,關系到東吳的存亡命運。

關羽,這個在三國歷史上幾乎與諸葛亮并駕齊驅的英雄人物,如今卻成了孫權手中最大的麻煩。他該將關羽如何處置?是予以優渥的對待,利用其政治價值;還是干脆一刀斬殺?這問題似乎并不簡單。

智謀家們紛紛獻計,給出種種明智之策。然而最終,孫權做出的決定,卻令所有人大跌眼鏡——他選擇將關羽斬首,獻送給曹操。

面對如此反常的舉動,人們不禁疑惑,孫權這出人意料的選擇,其中的權衡考量又是什麼?讓我們走進歷史,解開這驚世謎局。

ADVERTISEMENT

生擒關羽,東吳的千載難逢之機

公元219年,孫權發兵奪取荊州,東吳與蜀漢爆發大規模沖突。此役東吳大獲全勝,不僅奪得了遼闊的荊州領土,更是生擒了「云長」關羽——這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對孫權來說,關羽的政治價值非同小可。他是劉備最得力的心腹大將,如果能委婉地利用關羽,或許能與蜀漢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畢竟荊州毗鄰蜀地,雙方利益交融,長期敵對勢必會損耗重大國力。然而,當孫權凝視著跪在自己面前的關羽時,內心卻沒有絲毫喜悅。

面前這個身著金甲的中年男子,雙目炯炯有神,絲毫不見敗色。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威嚴與不屈之氣,讓孫權感到無比壓抑。這正是蜀漢五虎上將「云長」關羽,威震華夏的武將。如今竟然淪為俘虜,任人宰割。

ADVERTISEMENT

而在與關羽對視的一瞬間,孫權內心翻騰起了夾雜著各種復雜情緒的天人交戰。關羽的政治價值,他比誰都清楚;然而利用并控制住這樣一個人,難度也比想象中大得多。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孫權的決定將直接影響東吳的未來......

權衡論,智者的謹慎建議

面對如此兩難境地,孫權的謀士們提出了四種權衡之計謀:一策,囚禁關羽。這意味著給予關羽優渥的對待,卻不輕易放走。通過展現仁義形象,爭取時間與蜀漢修好;并在適當時機,利用關羽與蜀漢進行談判。

關于這一策略,眾人的態度比較保守。畢竟以囚禁對待這樣一位英雄,風險與隱憂重重。關羽若有所不滿,極有可能心生叛變;那麼后果不堪設想......

二策,將關羽獻給曹操。表面上是盡忠報國,實則巧妙繞開與蜀漢的正面沖突。

ADVERTISEMENT

同時通過表忠心,減輕魏國對東吳的戒備,對外關系得以緩和。

這一策略看似穩妥,卻也存在政治風險。畢竟曹操野心勃勃,得到關羽很可能使其實力大增。到時候蜀漢恐怕難保江山。那麼魏國坐大,對東吳也極為不利......

三策,利用關羽與劉備談判。囚禁關羽作為籌碼,等待劉備求和。若蜀漢有求于東吳,自然水到渠成。這樣或可避免兩國徹底翻臉。

這一策略或可暫時緩和與蜀漢的矛盾,但劉備的求和又能持續多久?魏蜀開戰后,劉備定會率軍西征。那麼關羽的價值將暴跌,談判的籌碼也將化為烏有......

ADVERTISEMENT

最后一策,殺后放。首先用禮儀慰藉關羽,平息劉備怒火;其次無條件釋放關羽,展現仁義風度,間接保全荊州領土。

然而,放走關羽后憑什麼能保證劉備不會復仇?到時候蜀漢只會變本加厲地索要荊州!這等于白白放棄了籌碼......更糟的情況是,劉備或許會徹底與曹操合作,狼狽為奸地夾擊東吳!看似種種權衡之計,似乎都沒有絕對完美的一策。這讓孫權更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刀刃寒光,驚世獻頭

當身處困境,選擇時常最難。或許孫權在這一刻,經歷了難以想象的心理斗爭與天人交戰。孫權閉上眼睛,腦海中閃過一個個念頭:仁義?權謀?義薄云天?容我三思......最終,理性戰勝了仁慈。219年冬,孫權下令斬殺關羽。并將其首級盛裝而送,獻予了曹操。

ADVERTISEMENT

當鋒利的刀鋒斬落之時,在場眾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鮮血迸濺,關羽的頭顱轱轆落地。無數雙眼睛都不敢置信地睜大了——這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孫權內心卻異常平靜。

他知道,這就是當下的最佳選擇。一時間,整個會議大殿鴉雀無聲。空氣中彌漫著肅殺之氣,悲戚之情無聲蔓延。仿佛時間都靜止了......

斬殺關羽,東吳的生死之舉

對孫權來說,關羽必須死。他必須果斷斬斷與蜀漢最后一絲和解機會,并犧牲關羽巨大的政治價值。因為寄希望于劉備求和未必現實,等待的時間成本太大;而囚禁關羽也存在反叛風險,隨時可能成為心腹大患。

所以,只有徹底斬殺,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隱患。哪怕這代表與蜀漢徹底翻臉。與此同時,獻頭于曹操也是一個必要舉措。

ADVERTISEMENT

通過表忠,孫權希望魏國能重新審視東吳的價值,轉而將更多精力放在蜀漢身上。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孫權選擇承擔起決斷之責,將關羽斬首。這一刀,斬斷了東吳與蜀漢最后一線希望,也斬向了未來無邊的黑暗與不確定。但它開拓出了東吳唯一的生路。

或許在刀鋒斬下的一瞬間,孫權閉上了眼睛。他無法親眼目睹這樣一位英雄慨然離世。然而為了自保,為了東吳百姓的安危,這恐怕是當下最明智的抉擇。

斬下關羽首級的一剎那,他似乎看到三國亂世的未來被無限延長——正義與邪惡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激烈碰撞,而他,將永遠被釘在這殘酷決斷的時刻,無法掙脫。

ADVERTISEMENT

=孫權為何選擇反常?權衡的背后是冷酷的現實

當我們回望歷史,也許難以理解孫權的殘忍。但放在當時的現實困境中權衡,這恐怕是東吳在危難時刻作出的最明智決定。

關羽性格難收買,等待無期;囚禁風險太大,隨時可能引火燒身;放走顏面盡失,失去談判籌碼......在種種退路被逐一封鎖的情況下,只有徹底斬殺,才能保全東吳百姓的安危,保全孫權手中的江山;這對一個君主而言,是身外之物還是責任擔當?答案已經很明顯......

所以,當刀鋒最后落下,沉重得就像斬斷了孫權自己的手臂一般。但同時,也將東吳從千鈞一發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這份痛苦的代價,將支撐東吳走向未來。孫權此舉雖然殘忍,但卻是這個時代的現實。我們能夠理解的,也許只有那句話:生存還是仁義,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選擇。

結語

當權力與情感天平的兩端搖擺,最終選擇降落在哪一方,我們無從判斷孰優孰劣。歷史不需要定奪是非,它只記下了一切的復雜與殘酷。

人間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答案,但孫權在那一刻的反常之舉,也許就是他力所能及的「最正確」選擇。這一切,都將成為三國千古疑案,流傳于久遠的歷史長河之中。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ADVERTISEMENT

司馬家奪權,為什麼曹魏的宗室、老臣、老臣后人大多都無動于衷?
2024/04/20
他16歲當上相國,20歲篡位為王,統治華夏60年,卻被歷史抹去
2024/04/19
清朝對待皇親宗室,為何沒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2024/04/17

ADVERTISEMENT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是怎麼找到目的地?依靠什麼保證不會迷路?
2024/04/16
活到81歲的趙構,為何56歲就退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2024/04/11
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是如何相處的?正妻真的不嫉妒嗎?
2024/04/10
清朝「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雍正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火耗歸公?
2024/04/08
秦朝墓葬發現奇書,內容顛覆史學界,揭開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2024/04/07
中國歷史上,稱帝最搞笑,最隨便,死時卻最為硬氣的皇帝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