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歷史長河中,大臣與皇帝之間微妙的關系導致不少忠良之士被殺的悲劇。年羹堯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他本是清朝初期一位功勛卓著的大臣,卻因自視過高觸怒皇帝而丟了性命。
年羹堯,字公亮,安徽定遠人。他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動蕩之世,正值滿清入主中原之時。年羹堯祖籍原本是明朝漢人,但在滿清入關后,他的曾祖父被強制編入了漢軍鑲白旗。當時八旗之中,漢軍地位最低,受到滿洲八旗的歧視。
作為漢軍鑲白旗后裔,年羹堯從小就飽受歧視。
年羹堯自小家境貧寒,但卻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聰慧與勤奮。他總是一個人呆在廊下看書,即使饑腸轆轆也堅持看完手中的書冊。周圍漢人鄰里都唏噓年羹堯的孤傲,認為他終究會在這個滿清政權下活得像草芥一樣。
然而年羹堯心中卻懷揣著一個夢想——要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甚至改變所有像他一樣受歧視的漢人的命運。這個夢想支撐著他熬過了艱苦的學習生涯,也成就了他後來的不凡人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