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劉伯溫與朱元璋并肩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如今,二人關系為何變得劍拔弩張?劉伯溫在慶功宴上僥幸存活,又是憑借何種預見和機敏?他對昔日戰友慘死何以深感痛心,最終選擇隱退深居,其中緣由又有何內在邏輯?
1371年,朱元璋登基為帝,建立明朝,功臣劉伯溫封為柱國。在南征北戰中,劉伯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功成名就,劉伯溫卻深居簡出,避開政治爭斗。
其他大臣們卻開始沉溺于榮華富貴帶來的奢靡生活。他們濫用皇上賜予的特權不計民生,甚至還損害百姓利益。這些行為激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朱元璋對大臣們曾經的功勞心存感激,也體恤他們在征戰中所受的艱辛。因此,他長久以來一直容忍大臣們的種種過錯。但如今他們越來越猖狂,朱元璋終于忍無可忍。
一個計劃在他心中逐漸成型,準備給予這些大臣們一個教訓。
1371年冬,明廷在南京修建一座名為「慶功樓」的宮殿,朱元璋命人邀請功臣們參加這里的首次慶功宴會。劉伯溫也在受邀之列。
劉伯溫接到邀請函后,便陷入了深思。他敏銳地覺察到,這次宴會似乎有些異樣。慶功宴會原本象征榮耀,想必不會如此匆匆安排。而且,邀請的也全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將。
為識破朱元璋的真實目的,劉伯溫決定親自前去慶功樓赴宴。11月的一天,他來到了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朱元璋面帶溫和笑容地在主位上迎接賓客。然而劉伯溫注意到,他的眼中似乎隱藏著一絲寒光。
當晚的宴會熱烈非凡。來賓們享受著美妙的歌舞和珍饈美味。談笑風生中,劉伯溫卻一直小心翼翼。他時刻關注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尋找蛛絲馬跡。
朱元璋的舉止溫和隨和,面帶愉悅。而其他大臣們也完全沒有戒心,痛飲美酒,高聲暢敘。現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劉伯溫卻依然保持警惕,他隱約感覺事有蹊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