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的一天,陜西咸陽一個名叫孔忠良的13歲男孩,偶然在河邊撿到了一塊白色石頭。
後來經過專家鑒定,這塊「白色石頭」竟然是一枚十分珍貴稀有的玉璽,并給予他們20元作為獎勵。
很快,這件事就被孔忠良忘得一干二凈了,不料44年后,幾名專家卻突然為此找上門來。
專家時隔44年為何要找上門來?這塊玉璽背后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達,我在河里撿了一塊好看的石頭!」孔忠良舉著石頭興沖沖的給父親看。
孔祥發雖然沒有太高文化水平,但他一眼就看出這應該是一塊印章。
孔祥發一邊端詳著這塊印章,一邊詢問東西的來歷。
在得知孔忠良是在狼家溝撿到時,孔祥發便猜測這可能就是一件文物,畢竟這種事情是有過先例的。
于是他第二天便帶著孔忠良一起前往陜西省博物館進行鑒定
「來,同志開請坐,我去喊館長過來。」
看著父子倆要上繳的那塊晶瑩剔透的白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立即意識到了重要性,立即去找館長反映了情況。
很快,館長急匆匆的走了過來,剛一接過手,館長就立即「咦」了一聲,隨后仔細地端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館長有些激動地說道:
「看這材質,應該是一塊上好的和田羊脂玉,這位同志,你是在哪里發現呢?」
「是娃發現的。」孔祥發用胳膊捅了捅身邊局促的孔忠良,「給這位伯伯說一下,你是怎麼撿到的。」
孔忠良就把發現這塊物品的來龍去脈,重新復述了一遍。
聽完孔忠良的話后,館長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從兩陵(漢高祖陵、呂后陵)出土的文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