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父母和子女,是骨肉相連的。
孟子也說過:「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當我們到了中年,再去看家庭關系,就會發現,家人都在一起,不一定會很快樂,甚至把自己的人生,折騰得夠嗆。
團圓飯固然很好,但是天天團圓,其中的味道就變了。事實說明,也是沒有辦法天天團圓的。
終究會明白,父母和子女,并不是「一家人」,大家和小家的區別很大。
01
幾代同堂,多半是一場災難。
唐朝時,高宗去泰山,路過鄆州。
他看到一戶人家,九代同堂,就上前詢問:「有什麼讓家庭和睦的好方法?」
家里最大的長輩張公藝上前,沒有說話,只是連續寫了一百個「忍」字。
高宗看了,感慨頗多,然后下令賞賜。
后人根據這個典故,還修建了「百忍堂」。
《張氏族譜》記載:「合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養犬百只,亦效家風,缺一不食。
」
也許你會羨慕張公藝家,也許你會擔心有一天「忍」不下去。更尋常的是,你早就忍不住了。
有一位作家說:「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前程,還有自己的愛情和生活觀點。一群人,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不同,卻要擠進一個家里,雞毛蒜皮的事情,到底有多少?
血脈相連,不等于是三觀一致。具體說,有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日常開銷問題。
兄弟姐妹都成家了,都在父母的家里吃飯。那就意味著每一頓飯,都是一大桌,開銷是很大的。
開銷如何分配,應該有方案。可是有人的收入高,有人的收入低;有人連續一個星期不會在家吃飯,有人天天吃,還要加宵夜。內心的平衡,開銷的供給,就會打破。
其二,孩子的教育問題。
家里 的孩子,到底是爺爺奶奶教育,還是父母教育,還是叔叔伯伯教育?大家似乎都有發言權,但是無法統一觀點。
孩子鬧騰,有人護短,有人指責,吵架是不能避免的。
其三,贍養老人的問題。
父母很老了,走不動了,一大家人的飯,就擱淺了。
照顧老人要花錢和時間,若是大家都圍著老人轉動,不太可能,有人要上班。若是大家都上班,老人就沒有人管。
其四,婆媳關系的問題。
俗話說:「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到底救誰?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若是家里每天都出現,那就無語了。
男人聽了枕邊風,父母會不開心,認為「娶了媳婦忘了娘」;男人什麼都聽父母的,妻子很惱火,認為這不是真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