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王翦自知功高震主,向皇帝告老還鄉,嬴政:朕不殺你,留下
2024/02/07

ADVERTISEMENT

歷史長河中,有一位將軍自覺功績赫赫,卻主動向皇帝請辭,尋求告老還鄉。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嬴政并未選擇加以制裁,而是納諫留下這位自知之明的將軍。

這究竟是皇帝的智慧決策,還是隱藏著更為深刻的政治算計?為何嬴政偏偏選擇留下這位將軍,而非像往常一樣加以懲戒?

公元前246年,嬴政繼位為秦王,此時的他年僅13歲。然而,這位秦王卻蘊藏著遠超同齡人的雄心與抱負。他志在完成他的祖宗嬴秦的遺愿,使秦國稱霸天下,統一六國。為此,少年嬴政上任后的頭幾年時間里,便開始著手實施一系列野心勃勃的計劃。

他招攬人才,調遣心腹,大力發展秦國的農業、手工業、礦業等,以充實國庫;他采納李斯等重要謀士的建議,實施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使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加強中央集權,減輕人民負擔,進一步夯實秦國的統治基礎。

ADVERTISEMENT

這一系列舉措,直接促成了秦國自嬴政繼位以來,在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中逐步占據上風的態勢。到了前230年,經過秦軍多年大規模用兵和幾場決定性會戰的勝利,秦國已經基本控制了中原地區。此時的嬴政也從一個少年君主,成長為一個雄心勃勃的戰國霸主。

在此后的20余年時間里,嬴政繼續圍繞自己的統一六國大業,運籌帷幄,用兵如神。到了公元前221年冬,在秦軍的連番猛攻下,最后一個對手楚國也在垓下之戰中遭到殲滅。六國終于統一在嬴政的治下,他也正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ADVERTISEMENT

當時的嬴政已經是一位達到人生巔峰的中年皇帝。他完成了先人數百年來一直未能達成的壯舉,而自己也名垂千古。

然而他的野心依然不止于此,在統一六國之后,他還制定了一系列過分苛刻的法令政策,試圖將思想統一的鐵則強加于天下之上。這最終導致了他晚年時期政權的嚴重危機,也為秦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與嬴政不同,王翦并不是出身高貴的皇室后裔。根據史料記載,王翦是秦國一個普通軍官的兒子,從小便跟隨父親在軍營中成長。或許是生活環境的影響,王翦從小就表現出極強的軍事才能與領導才干。

按照當時的制度,普通百姓是不被允許當兵的,而王翦作為軍官之子,他可以直接加入軍隊成為一名士兵。于是,王翦在14歲那年就正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ADVERTISEMENT

剛參軍的時候,王翦只是秦軍一個普通的下級軍官,擔任的是比較基層的工作。然而他憑借自己過人的軍事頭腦和勤奮工作的態度,很快就在軍隊里小有名氣。常年的訓練和實戰,也使他從一個毛頭小子,成長為秦國一流的戰場指揮官。

按照慣例,當時的軍官如果立有戰功,就可以依次升遷到更高的職位上。而王翦在他逐步爬上軍銜晉級的過程中,更是以出色的戰績為據點,屢建奇功。30多歲時,他已經是秦軍中一位頗有聲望的高級將領;50歲左右時他則晉升至軍團司令的位置;60歲那年,王翦終于登上了他軍旅生涯的最高點,被正式任命為大將軍,成為秦軍的實際最高統帥之一。

ADVERTISEMENT

這期間王翦指揮了秦軍多場重要戰役,用兵穩重,善于運籌帷幄之中。這使他在秦軍將領中逐漸享有很高的威望。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年代,王翦以他卓越的軍事能力,捍衛著國家前線,建立了顯赫的功勛。

當秦王嬴政決心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時,王翦正是他最重要的心腹大將之一。前226年冬,嬴政親自南巡,命王翦率軍準備征討南方強大的楚國。此后王翦憑借出色的軍事策略和睿智的決策,終于在前223年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滅了楚國,完成了秦朝統一中原的歷史大業中的決勝一戰。

王翦的這次大功,直接奠定了秦朝最終完成統一的基礎。嬴政親自前往前線慶賀凱旋的王翦,并親自向這位心腹大將頒發了最高級別的勛章嘉獎。可以說,正是有了王翦這樣杰出的軍事統帥坐鎮前線,秦軍才最終取勝,秦朝才走向了它輝煌燦爛的頂峰時期。

ADVERTISEMENT

在決定征討楚國之時,朝堂上出現了一幕有趣的對比景象。年輕的李信自信滿滿,表示只需二十萬大軍即可攻下楚國;而王翦則堅持需要六十萬大軍,以確保戰爭的勝算。這兩個人分別代表了新銳與老將的不同作風,也預示著一場風格碰撞即將到來。

其實,李信之前也立有不少軍功,是秦軍中一個較為年輕有為的將領。他大概30多歲,正是充滿勇氣與抱負的時候。而王翦作為60多歲的資深名將,他的謹慎和穩重也與歲月與閱歷帶來的沉淀分不開。

這兩種將領風格的對比,也反映了嬴政需要在新銳與老臣之間取舍的難處。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李信所代表的新生力量,批準了他用20萬兵馬攻楚的冒進計劃。

然而結果證明,王翦的謹慎與老練還是更為可貴的。李信率軍南下不久,就在楚國邊境遭遇挫折,損兵折將后無功而返。

ADVERTISEMENT

這場失敗直接導致嬴政對王翦重要性的重新認識,于是他親自前往王翦的養老地,請求這位老將軍再次出山,接手征楚大任。

在王翦的要求下,嬴政同意給他60萬大軍后,這位老兵再次東山再起。他用了一年時間繼續訓練士兵,調整軍心軍法。與李信不同,他更加謹慎穩扎穩打,采用佯攻戰術最終一舉擊潰楚軍,完成了年輕將領之前無法完成的征服楚國大業。

可以看出,新銳與老將的碰撞,以王翦謹慎派的完勝告終。這也讓秦始皇認識到均衡運用新老臣子的重要性,不可偏廢。

ADVERTISEMENT

前223年,王翦率60萬大軍終于攻下楚都,俘虜楚懷王,完成了秦朝東征西討、統一六國的最后一戰。秦始皇對王翦的功勛心存敬佩,親率文武百官前往前線迎接凱旋的王翦大軍。

當王翦在凱旋儀式上與秦始皇嬴政并肩而立時,萬眾的歡呼聲奏響在他耳邊。諸多臣子都向他投以敬佩的眼神。因為大家都清楚,正是王翦這位老臣子一力扛起了統一戰爭的重擔,秦始皇才得以完成先祖數百年來的心愿。可以說,此時此刻,王翦的威望和聲譽已經隱隱超過皇帝本人。

由于年事已高,王翦在凱旋典禮結束后很快便向秦始皇請辭,表示想脫下軍甲,退隱返鄉,在老家安度晚年。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秦始皇沒有同意這一看似合情合理的請求,而是很果斷地表示「朕不殺你,你留下便是」

ADVERTISEMENT

這個決定背后其實隱藏著嬴政的種種考量:首先,王翦的功績實在太大,一旦退休就很容易在外面成為潛在的威脅。民間對他的擁戴,可能超過對皇帝的忠心。所以為了自身權力的穩固,嬴政必須讓王翦留下。

其次,王翦具備難得的軍事指揮才能。雖然六國已經統一,但四周依然環伺著許多敵對勢力。沒有了王翦這樣的統帥坐鎮,秦軍的戰力勢必大減。所以嬴政也需要留下王翦以鞏固國防。

最后,王翦作為老臣,也代表了傳統勢力。嬴政需要依靠這樣的人來平衡改革派的勢力,保證朝政的穩定。此外王翦的諫言也常常讓嬴政從中獲得啟發,所以他的價值遠不止于戰場上的功勛。

綜上所述,這就是王翦功高震主后,退休請求還是遭到拒絕的重要原因所在。志不在退休的嬴政,恐怕很難輕易放走這樣一位心腹大將。王翦選擇低調行事,兩位杰出人物的歷史命運劃上休止符

最終,王翦并沒有與嬴政直接對抗,而是遵命留了下來。之后,他選擇低調行事,不再過多參與朝政,而是在軍務方面繼續發揮余熱,默默地度過了他的晚年生涯。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ADVERTISEMENT

司馬家奪權,為什麼曹魏的宗室、老臣、老臣后人大多都無動于衷?
2024/04/20
他16歲當上相國,20歲篡位為王,統治華夏60年,卻被歷史抹去
2024/04/19
清朝對待皇親宗室,為何沒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2024/04/17

ADVERTISEMENT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是怎麼找到目的地?依靠什麼保證不會迷路?
2024/04/16
活到81歲的趙構,為何56歲就退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2024/04/11
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是如何相處的?正妻真的不嫉妒嗎?
2024/04/10
清朝「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雍正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火耗歸公?
2024/04/08
秦朝墓葬發現奇書,內容顛覆史學界,揭開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2024/04/07
中國歷史上,稱帝最搞笑,最隨便,死時卻最為硬氣的皇帝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