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國后期,蜀吳相戰,吳國的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陸遜前來追擊劉備時,看到江邊有幾堆石頭,隔遠了看,很不一般,殺氣很重,靠近了看,又好像沒有什麼,再隔遠看,殺氣復現。
陸遜很不解,很困惑,就派人問土著,當地的居民說,之前諸葛亮在這里的時候,練習過布陣,陸遜想了想,覺得這肯定是騙人的詭計,我十萬大軍在這里,幾塊石頭能奈我何?
就帶著人就進去了,結果一進去,煙塵滾滾,人仰馬翻。
陸遜暗叫不好,想溜,一回頭,卻再也找不到來時的路。
眼看著十萬大軍就要被困死在八卦陣里,這個時候,黃承彥出現了,他是黃月英的父親,也就是諸葛亮的岳父。
他對陸遜說,我不喜歡殺人 ,來,跟著我走,我帶你出去,就把他給放走了。
二、
有好生之德,不愛殺人,這顯然是一句假話,布陣的是諸葛亮,又不是你,你在那兒干嘛呢?
諸葛亮在布陣的時候,還對和他一樣懂八陣圖的岳父說過,要是吳軍前來,不要放其離開。
難道真是諸葛亮所托非人嗎?
當然不是,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岳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交好,以這兩位的才能,看人肯定是相當的準,事實上黃承彥的才能與名望德行,都是相當高的。
三、
黃承彥做這件事情,很可能是諸葛亮授意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放走吳軍對諸葛亮個人有什麼好處嗎?
顯然是沒有。
但事實上,卻對蜀國有。
當時的劉備已到晚年,關羽被殺以后,滿心都只裝著仇恨,一心要伐吳報仇。
諸葛亮雖然不支持這個想法,但是也無可奈何。
而劉備伐吳大敗,陸遜帶著十萬人馬來追,曹丕知道了這件事情,很是高興,他想:要是陸遜贏了,定是帶著大軍打蜀國的西川,我們就直接去吳的首都,干掉他們老窩。
這麼發展下去,蜀國遲早滅亡。
四、
吳與蜀,唇亡齒寒,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時候,吳國需要一場失敗讓他們退兵,但是又不能把吳軍主將陸遜殺死,陸遜一死,吳的主心骨就沒了,直接變為一盤散沙。
蜀國軍隊這個時候,肯定會再跟著劉備打過去,鷸蚌相爭之下,就是漁夫曹丕得利。
所以,就像是當年故意派關羽義釋曹操一樣,孔明這一次選擇讓岳父出場,放走了陸遜。
后面陸遜也果然醒悟過來,派人到白帝城請和,并歸還了夷陵之戰所繳獲蜀國的軍械、糧食,以及數萬的降兵。
吳蜀再次和解后,曹丕雖然想要偷襲吳國,也被抽出身來的陸遜擊退,最終不了了之。
如此看來,放走陸遜,既緩和了吳蜀關系,還抵擋了大敵魏國,這并不是老丈人的仁慈,皆在諸葛亮的計劃中,滿滿的套路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