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天才王勃,用八個字盡訴其郁郁不得志的哀傷。
王勃被稱為「唐初四杰」,擁有著超乎常人的學識,他是少年天才,留下千古名句。
無論是王勃十幾歲便通曉「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還是他未冠即仕,都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如若新星嵌長空。
王勃年僅十六歲時,便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王勃仕途初開,前途光明,才華溢于言表,深得沛王李賢歡心,終任沛王府修撰,常伴其左右。
只不過少年張狂,意氣風發,年少得志的王勃,只知盡情施展才華,又哪里懂得珠光內斂的道理。
一次,在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斗雞時,為聲援沛王李賢,寫下一篇激昂澎湃,言辭犀利的《檄英王雞文》。
當這篇《檄英王雞文》被放到李顯案頭時,引得李顯勃然大怒,命人將王勃逐出沛王府。
斗雞本是娛樂之事,王勃竟然寫檄文聲討,加之王勃才華橫溢,字里行間用詞尖銳,雖是名為《檄英王雞文》,本質卻是在罵李顯,李顯又如何能夠不怒呢?
王勃的年少輕狂,代價是功虧一簣,本是光明前途,卻一朝損失殆盡,一股蒼然悲涼之感壓抑心頭,終在滕王閣之宴上,寫下《滕王閣序》,其中一句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抑郁之情,便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究竟經歷怎樣的人生,引得王勃在低谷期的強烈共鳴,他又為何「易老」?
馮唐這個人與王勃其實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他不是文人,也不是天才,卻是一個西漢著名的孝子。
史料中對馮唐的記載是「唐以孝著」,說明馮唐是大孝子,贍養父母,直至養老送終。
馮唐送走父母雙親之后,完成守孝,他也早已是一位50余歲的老翁了。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本就不高,馮唐活到這個歲數,已經算是步入晚年,想要當官,更是奢望。
好在西漢時期注重孝道,在任用官員時,十分注重孝子。「選孝廉為郎」,便是漢代官制的一個重要制度。
漢初舉孝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察舉廉吏,另一種便是察舉孝子。
馮唐身為一位孝子,雖然年歲已高,卻依然得到察舉,于是,「唐以孝著 , 為中郎署長」,成為一位中郎署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