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劉備感到心力交瘁,尤其是對于關羽的死,讓他倍感痛苦和無奈。在白帝城即將走完自己的一生時,劉備對蜀漢的未來感到愧疚和擔憂。在臨終前,他召集了諸葛亮、趙云、李嚴等人,交代后事,而其中一段托孤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劉備面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表達了他對蜀漢后繼者的期望,如果嗣子有才干,希望由諸葛亮來輔佐;如果嗣子不夠才干,他希望諸葛亮能夠為國家的未來著想,自行決斷。
然而,在這段表述中,人們常常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李嚴。李嚴在劉備臨終時被召見,可劉備召見李嚴是怎麼一回事?
在劉備進駐益州之前,李嚴原本輔佐當地割據勢力劉璋。218年,劉備欲謀取益州之地,大舉進兵。
然而讓劉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嚴直接倒戈投降了劉備軍。這一舉措,無疑極大地有利于劉備占領益州。綿竹的淪陷直接導致了成都城門洞開,劉璋不得不投降劉備求和。此舉一來,劉備輕取了益州之地,為日后伐吳奪蜀奠定了堅實基礎;二來,也可見劉備重用李嚴是一個穩妥且合理的選擇。
李嚴不僅軍事才能出眾,在文治方面也頗有建樹。其曾協助制定《蜀科》法典,整頓吏治,對蜀漢政權的鞏固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更能顯示李嚴軍事才華的,則是在220年討伐馬秦、高勝叛亂一事上。
當時劉備調兵參與北伐之戰,蜀地防務空虛。此時數萬叛軍來犯,直逼資中要害之地。
由此可見,李嚴不愧為一位文武全才,深得劉備的信任。那麼在臨終托孤時,劉備為何要選擇他來鎮守永安,掌管軍權呢?這里自有緣由。
當日劉備駕崩之時,正值國家多事之秋。北伐戰事剛剛落幕,士兵疲憊,軍心渙散。南方孫權虎視眈眈,邊境形勢嚴峻。一場慘敗的伐吳戰爭更是讓國力元氣大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險象環生。
此時此刻,劉備最擔心的無疑是軍心動搖,各路勢力看準時機造反的可能。因此穩定軍心,維持陣腳,對蜀漢而言尤為重要。李嚴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最終被劉備選擇留守要地。他軍事才能出眾,曾立下汗馬功勞。鎮守邊關,順理成章。
并且,在蜀地實力派系之間,他也起到了平衡作用。李嚴本屬東州劉焉一系,也就是後來反對劉備統治的益州本地勢力。而諸葛亮等則是劉備自己帶來的荊州黨羽。
劉備讓李嚴掌權,一方面可拉攏東州派系,削弱土著勢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荊州一系過于坐大。這在穩定政權,維系各路勢力之間微妙關系方面,可謂拿捏精準。
由此看來,劉備的決定實乃政治上的精明之舉。但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對李嚴的信任和倚重。然而這位當年建有大功,才華橫溢的李嚴大人,在托孤之后卻逐步蛻變,最終引火燒身。這其中緣由為何?且聽下文分解。
白帝城一別,李嚴性情隨之大變,再也不見當年剛正果敢的模樣。他不斷向朝廷要求權力,拒不前去鎮守戰略要地。甚至一度極力勸說丞相諸葛亮稱王立國,與中央決裂。
最終,在226年的北伐戰事中,李嚴負責糧草運輸一事上諸多失職。他不僅怠慢軍需,也在戰敗之后厚顏推諉責任,引來諸葛亮的公開斥責。這才徹底終結了李嚴在朝堂上的仕途,淪為了一介平民。其生前建樹,卻功敗垂成的突然變故,令人不免深感惋惜與不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托孤之重,誠非普通之輩可以承擔。作為繼業之臣,其內心壓力可想而知。劉備英明神武的形象歷歷在目,孤國之主的重任猶如山一般壓在肩頭。這或許是李嚴意氣用事,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之一。
然而除此之外,其性情逆轉的重要影響因素,還在于失去了劉備這個橫跨各勢力的核心人物。
劉備一去世,蜀漢政局從此分崩離析。各路權貴開始明爭暗斗。李嚴作為東州一系中樞,自然也難免被卷入權力黑洞,最終在派系斗爭中背離初衷,走上邪路。
種種跡象表明,他或許是益州土著勢力利用的棋子。這些地方豪強為了謀取利益,不惜動搖政局,危害大局。而失去劉備庇蔭的李嚴,終究也抵擋不住這種力量的侵蝕利用,成為了他們實現野心的手段。也正因如此,最終的李嚴才會帶著滿身遺恨,在失意中走完了最后一程。
白帝城一別,大業即將更替,江山有待繼承者接力圓融。面對一國運在握、幾經風雨的劉備而言,誰才是真正可以托付國術大計的人選?這自是令他思慮良多。李嚴才華出眾,建有軍功,理應是重要人選。而其最終的失敗,也多是基于種種客觀環境使然。
諸葛亮智謀過人,出謀劃策,也是劉備倚重之人。只是當時政局動蕩,實在不適宜讓荊州一系過度集權。種種跡象表明,劉備的重點,仍然是希望諸葛亮在大業世代更替后,能順利接管朝政,扶持年輕的劉禪成長。
對李嚴而言,劉備托付他永安重鎮,無疑是一個鍛煉實力、顯露頭角的機會。只是這位老將軍終究沒能順利通過最后一次考驗,功敗垂成。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毋庸置疑才是真正可以托付國家大計的人選。只是當時的政治格局,實在需要一個李嚴這樣的人物作為平衡。這大抵也是劉備的另一個用心良苦之舉吧。
至于那句膾炙人口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更充分體現了劉備心目中,對諸葛亮接班人地位的默認與期望。223年冬,白帝城。這場別具慧眼與深意的托孤,讓我們看到了劉備政治智慧的又一側面。
正是有了這般遠見卓識的布局,蜀漢這艘大船才得以在洶涌波濤中屹立不倒,成就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也正因如此。我們不能不佩服漢昭烈帝劉備的政治手腕與護國大義。這位華夏之主,確實是不愧「慧眼識英雄」的贊譽!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