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女囚發配千里,為何官差不怕累不怕路途艱辛,爭搶押送差事?
2024/02/07

ADVERTISEMENT

前言

流刑在中國存在了兩三千年,自古至今一直延用不衰。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經見到了「流」這個字。《尚書·舜典》載,古代圣王舜曾用流刑來寬減本該受肉刑的重罪人,這是流刑在文獻中最早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流刑已成為各諸侯國普遍采用的刑法。當時燕國的犯人會被判發配到杜陵一帶,即今天的河北張家口。而齊國則有「海嶠之法」,將犯人驅逐到東海之濱的嶠縣。在戰國時期,各國君主憑借武力征服四方,為了鞏固統治,往往會采取流放手段,將潛在的反叛勢力驅逐到遠方,以避免他們在本地聚集力量造反。

一、流放之始

流刑于各國廣泛使用的原因在于,它既能避免造成犯人的身體傷害,又能將犯人逐出故土,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

ADVERTISEMENT

古希臘的「陶片放逐法」也有類似的功能。可以說,流放之刑在古代許多國家都被普遍采用,成為了一種符合統治邏輯的刑罰手段。

秦漢時期,流刑的使用有所減少,主要是將犯人發配邊疆從事服役。這與后世的流刑性質有所不同,后世的流刑成為主要刑罰手段之一。

秦朝在統一六國后,國家權力空前強大,可以直接憑借武力和嚴刑峻法來鞏固中央集權,因此對流放類的刑罰采取的是比較謹慎的態度。而漢朝時期,則開始采取懷柔遠人的策略,對遠方少數民族采取招降引來的方式,需要他們來充實邊疆,因此也減少了對內地人施行流刑的做法。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刑又有了發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DVERTISEMENT

司馬家奪權,為什麼曹魏的宗室、老臣、老臣后人大多都無動于衷?
2024/04/20
他16歲當上相國,20歲篡位為王,統治華夏60年,卻被歷史抹去
2024/04/19
清朝對待皇親宗室,為何沒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2024/04/17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是怎麼找到目的地?依靠什麼保證不會迷路?
2024/04/16
活到81歲的趙構,為何56歲就退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2024/04/11
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是如何相處的?正妻真的不嫉妒嗎?
2024/04/10
清朝「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雍正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火耗歸公?
2024/04/08
秦朝墓葬發現奇書,內容顛覆史學界,揭開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2024/04/07
中國歷史上,稱帝最搞笑,最隨便,死時卻最為硬氣的皇帝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