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房中的春凳,這件古老的家居用具,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妙用?至今仍然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傳承和使用,這不禁讓人對古人的智慧感到贊嘆。
古代春凳的設計和用途是否超越了我們的想象,而如今依然為人們所鐘愛?在這看似普通的家居小器背后,古人是否留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智慧設計?
在遙遠的古代時期,隨著人類逐步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技能,生活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始時代人類不得不趴臥在濕冷的山洞中度過漫長歲月。到了文明社會的黎明時期,人們創造出桌椅等物品,不再面對泥土而臥。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
相傳,中國最早的桌子和凳子出現在商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手工業和商業交往的發展,平民階級的經濟實力也有所增長。于是,桌椅等生活工具開始普及入民。原本只有統治階級才擁有的物品,也成了平民追求的目標。不再是貴族專利,平民也可以坐上椅子,不再面對泥土而臥。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進步。
在不同朝代的統治下,桌椅的樣式也有所演變。到了中國古代中后期,一種特殊的小椅子——春凳開始出現在文人雅士的書齋和閨房之中。這種椅子造型較小,以椿木制成。最初被稱為「椿凳」,後來因與「春」諧音,逐漸被稱為「春凳」。不過這兩個詞語在古代時期也常互換使用。
春凳的魅力在于集床和凳的功能于一體。它的高度和長度都較小,體積適中,很容易搬動。這使它既可以用來坐臥,也可以躺臥小憩。這種多功能性在古代封建禮法森嚴的社會中尤其受到重視。此前的長椅和臥榻都較為笨重,不大適用于宮廷娛樂。
比如在宴會上舉杯暢飲,吟詩作賦的時候,長時間以盤膝坐臥姿勢進行,多少會感到腿腳發麻。此時小巧玲瓏的春凳就發揮著獨特的效用。賓客可以歇息在春凳上,享受片刻悠然自得。
春凳的另一大優點在于其材質。椿木本身帶有淡淡清香,所以春凳也具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在沒有燈與蚊賬的年代,這尤為珍貴。粘人的蟲子經常成為夏夜驅之不散的噩夢。
可以想見,這對于當時的帝王將相們,簡直是夏夜消暑的好幫手。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種說法,認為宮廷大臣們怎麼會需要親自抵御蚊蟲呢?但是要知道,在古代并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的科技。連統治階級也無法完全避免與自然的較量,這其中就包括與夏季蟲害的斗爭。
此外,在更為刻板的古代社會,春凳也呈現出意想不到的便利性。普通的長凳不能躺臥,而大床又笨重難移。這就意味著,每當賓客想小憩或者調整姿勢的時候,都需要通過繁瑣的禮儀程序請示君主。而擁有春凳,就可以加快這一過程。
賓客可以自由自在地來去臥起,而不需要重復磕頭請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凳開始擺脫宮廷的禁錮,走進普通百姓的家戶。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會搬出春凳到花園中,邊賞花邊閑談。這成為古代很多世家大族的日常娛樂方式。可能這也是「春凳」這個名字的來歷之一。
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崇尚避世清靜,追求最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把春凳搬到戶外,一面賞析大自然的美景,一面吟詠詩詞,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幸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樣淡泊名利的精神生活尤其可貴。
與此同時,在古老的婚姻習俗中,春凳也占據著特殊的象征意義。新娘進入夫家時,嫁妝中必備的物件就是這種小巧的春椅。
它不僅實用,更意味著新婚之夜美好和諧的前景。古人寄予厚望,期待新人在此共枕而眠,延續香火。這種價值觀念在如今的觀念中或許已顯陳舊,但的確是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生活的寫照。
然而,像歷史長河中的其他事物一樣,春凳最終也未能逃脫被時代淘汰的命運。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像春凳這樣傳統的傢俱逐漸退出普通人的視野。
作為一個工具的存在,傢俱必然要與時俱進,滿足當下的實際需求。像春凳那樣小巧簡陋的老物件,顯然與現代人追求時尚、舒適的審美價值不再契合。
因此,像春凳這樣的古董級傳家物件,目前主要只存在于幾種場合:一是一些主題酒店、古典式度假村等富有懷古情懷的場所。這類場所為了營造古典氛圍,會特意加入春凳等傳統傢俱。二是一些世家大族依然保留著這種傳統,將春凳當作老物件傳承下去。
只是這類家族現在寥若晨星,鮮有聞問。第三種情況比較常見。一些現代家庭會購置仿古風格的「改良春凳」,放在陽台等處以裝點居室。這種「新春凳」綜合了傳統與現代工藝,或采用新型材料,舒適度也有很大提高。
盡管使用場景大不如前,但春凳的文化意義還是為后人所認同。那畢竟代表了一種淳樸自然的生活情調,一種現代人已經難以覓得的閑適。或許正因如此,它才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偶爾撫摸其粗糙的木紋,梳理腦海中關于它的種種聯想,也能讓人找回久違的寧靜。這仿佛是一面穿越時光的鏡子,映照出古人對生活品質的思考,對現代人打開一扇窗。
我們終究還是需要「回光返照」的,不是嗎?畢竟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瑣事,往往鑄就了一個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