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組織得北伐是最出名的。
不過,受限于蜀漢羸弱的國力,諸葛亮北伐規模只能限制在10萬以內。
相比之下,他的侄兒諸葛恪所組織的北伐,其規模就大得多了。諸葛恪北伐,征發國內20萬之眾,規模遠大于叔父諸葛亮。
作為與曹沖并稱的神童,諸葛恪的智力水平自不必說,又投入了如此龐大的力量。
可是,諸葛恪的北伐,卻敗得很慘很慘。
這是怎麼回事呢?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輩出。
但是,說起智力水平明顯高出一大截的,只有2個人:曹沖、諸葛恪。
「曹沖稱象」,「諸葛恪之驢」,與「司馬光砸缸」一起,長期以來都是我國最出名的神童故事。
當然,諸葛恪可不只是神童。
稍大后,他表現出的軍政才能,也令人稱奇。
丹陽山上的山越民,驍勇善戰,但常常為禍,讓東吳頭疼了很多年。
諸葛恪自告奮勇,表示自己愿去丹陽,「三年可得精甲四萬」。
孫權讓其領丹陽守后,諸葛恪以武力圍困+招撫之策,三年間,招撫山越民十余萬,諸葛恪選得精銳四萬,如其此前預計的一模一樣。
其實,招撫山越民為兵,是東吳常見的募兵渠道。據統計,東吳以山越人為兵前后共得精兵十幾萬,占總兵力23萬人的60%以上。
而諸葛恪此次「得甲士四萬」,是其中成果最大的一次,甚至勝過陸遜。
諸葛恪在「不得與戰」的情況下,安定國內的同時不戰而增兵甲四萬,確實表現出驚人的軍事政治才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