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八年八月,已經征服了整個關外地區,馬上就能揮師入關、征服中原的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猝然駕崩于盛京后宮。遺憾的是,皇太極生前并未預立皇儲,這讓原本因團結一致才勇猛強悍的大清王朝,立馬陷入爭奪皇權的內訌狀態。兩黃旗支持的肅親王豪格,和兩白旗支持的睿親王多爾袞為爭奪皇位而劍拔弩張,一場足可以讓清朝綜合實力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內斗,一觸即發。
值得慶幸的,睿親王多爾袞在關鍵時刻做出讓步,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才算平息了皇位之爭,才有了八旗軍隊揮師入關、問鼎中原并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余年的大一統王朝。
那麼,被后世評價為
「本身的才干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
的皇太極,作為清朝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有為君主,為何不提前選定皇位繼承人,從根本上杜絕皇位爭奪的內耗情況出現呢?
其實,這件事都怪被皇太極捧在手心、寵上天際的寵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海蘭珠劇照
天聰年間,皇太極不能預立皇儲
《清史稿·諸王列傳》對后金政權的崛起有過這樣一句原因說明: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為了鼓勵自己的子侄們為后金政權建功立業,努爾哈赤不惜將權力下放,規定:
「八大貝勒、共議國政」。同時,在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接連被廢黜太子之位后,改變了汗位傳承的辦法。
《清太祖實錄》有載,努爾哈赤曾于天命七年做出過明確規定: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諫者,嗣朕登大位。也就是說,后金政權的汗位,由「八大貝勒」共同推舉一位「才德兼備者」擔任。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就是被眾人推舉,登上了后金政權的汗位。所以,在皇太極尚未「改元稱帝」,將「后金」改為「清」之前,他必須延續努爾哈赤的汗權傳承方式——大家商量著來,不能明立皇儲。所以,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并未明立皇儲并不能怪他不英明,而是受了當時的祖制約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