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爭霸,英豪輩出。在這一時期,有三位英主堪稱「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明君典范,他們便是蜀漢的劉備,東吳的孫權,曹魏的曹操。
然而,盛極必衰,三英主雖功業彪炳,卻難逃子孫不肖的命運。劉備的兒子劉禪,似乎尤為不濟,傳為昏庸無能,終致山河覆滅。然則,劉禪真的就那麼愚鈍嗎?他的才能與境遇,是否也值得人們更多地審視與思考?生不逢時的明主,劉禪的才能與命運
223年冬,蜀漢開國之主劉備在白帝城駕崩。臨終前,他將年僅17歲的遺子劉禪托付給蜀國重臣諸葛亮。「汝與丞相共事,事之如父。」劉備寄托諸葛亮和蜀國百姓厚望的少主劉禪,從小便經歷了許多磨難。
劉禪原名劉,是劉備與第二任夫人甘夫人所生的長子。出生后不久,甘氏便病故,劉被生母的家族元夫人撫養長大。那時,劉備在曹操與袁紹之間沉浮。200年,為躲避曹軍追殺,劉隨元氏被孫權劫持到江東作為人質。幸得趙子龍穿越敵營,奪回了劉。
劉此時才僅8歲,還是個尚在母親懷中受撫育的孩童。他本可以度過一個安穩、平靜的童年,卻因戰亂不斷,四處奔波流離,經歷了一次次生死考驗。被孫權擄去時,他害怕又恐懼,不知前路何在;被英勇的趙子龍奪回時,他又是激動又欣喜,難以言表。
這種起起落落的命運,讓他極早地就承受了巨大的動蕩與變故,也讓他在幼小的心靈中就積淀下沉著果敢與堅韌不拔的品質。
正是這些艱辛的童年經歷,鍛造了劉禪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面對種種挫折與考驗時的氣節與內心力量。
幾經波折,劉終于回到劉備身邊。207年,劉被劉備立為太子,改名劉禪。原本,以劉備的魄力與胸懷,劉禪本可順利繼承漢室衣缽,奈何天不遂人愿,劉備于223年病逝,劉禪才僅17歲。
劉備臨終時嘆道:「吾亡后,無君之天下,必亂。」的確,隨著劉備的去世,曾一度團結在他麾下的蜀國軍心渙散,劉禪也陷入無依無靠的境地。幸而,諸葛亮挺身而出,成為劉禪最堅定的后盾。
諸葛亮深受劉備知遇之恩,又對其托孤之言猶記肺腑。他立誓要匡扶這位幼主,繼承劉備遺志,復興漢室。為振奮軍心,他高舉「討賊興復」
17歲的劉禪剛剛失去父親,還是一個人生道路尚未開啟的莘莘學子。能夠獲得諸葛亮這樣智慧臣子的全力支持,是他的莫大福分。有了諸葛亮這棵大樹的庇蔭,劉禪才得以在動蕩時局中穩住身段,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漸漸學會處理政事,胸懷國家大局,成長為一國之主。
而對于諸葛亮來說,扶持劉禪就是扶持劉備的遺愿,是對已故主公的一種忠誠與犧牲。他甘愿舍棄個人名利,兢兢業業輔助這位年幼的君主,也可見諸葛亮高風亮節、忠貞不渝的品格。正是有了諸葛亮這位「國之脊梁」,劉禪才得以在動蕩的環境下成長。
對蜀漢而言,魏國與東吳均是心腹大患。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聯吳制魏。228年,他親自率軍北伐中原,一雪華容道敗績,五次出師,七年戰無不勝,奮力抗衡魏軍。
然而天意弄人,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的北伐之志也隨之殞落。為了掩人耳目,諸葛亮使用了「死諸葛嚇死活仲達」的計策,派人假扮自己,迷惑魏將司馬懿,使蜀軍得以全身而退。
諸葛亮的離世,無疑是蜀漢的重大損失。此后30余年,年過半百的劉禪不得不獨自承擔起振興蜀漢的重任。與很多人印象中的劉禪不同,這位少主其實頗有治國之術。
劉禪深諳「寧犯愚,勿犯邪」的道理,將心比心,體恤民情。他減輕賦稅,裁省徭役,扶持農業,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在諸葛亮英年早逝后,本已搖搖欲墜的蜀漢又一次風雨飄搖。然而,劉禪并未因丞相之 而惶惶失措,哀痛欲絕。他沉著應對國家大事,發揚諸葛亮治國理念,將君臣和睦、親民愛民貫徹執行。在他英明的治理下,蜀漢國運又一次重新走上正軌。
這充分表明,劉禪已經完全成長為一位明君。他不再是需要別人攙扶的少主,而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國家領袖。30余年順境中,他積累了寶貴的統治經驗;30余年動蕩中,他磨礪了睿智果敢的品格。正是擁有如此過人的能力與魄力,劉禪才得以鎮定應對諸葛亮之,繼續推進蜀漢的發展。
可惜好景不長,263年,魏將鄧艾率軍突襲綿竹,迅速攻占成都。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震撼了整個蜀漢。姜維等先鋒請劉禪領兵反攻,死戰到底。然而,劉禪經過深思,認為反攻無望,民不聊生,決定投降,以止戈為上。
當魏軍開入成都,眾臣見劉禪面色如常,不見一點惶恐。劉禪平靜地對司馬昭言:吾投降,乃圖太平,無意謀反。他在屋內寫下了「中山寨」三字。司馬昭見后,明白劉禪真心,不忍加害,于是保全了他的性命。
劉禪用他獨特的智慧,化險為夷,保全了自己和朝中群臣。司馬昭也因此放棄了報復和屠殺的念頭,讓蜀漢投降后的交接變得平穩。
面對突如其來的魏軍進攻,劉禪經過冷靜的判斷,沒有選擇孤注一擲的死戰,而是做出了明智的投降選擇。
他明白蜀漢國力早已不濟,生靈涂炭的死戰于情于理于國家于民眾都毫無益處。投降可以避免更大的生命損失,可保百姓安寧。這充分展現出劉禪的仁愛與智慧。
而他在屋中留下「中山寨」三字的舉動,則是極高的政治智慧。他知曉司馬昭必然忌憚自己在蜀漢百姓中的影響力,所以特意表示自己已經無心戀戰,不會謀反,這樣便可打消司馬昭的疑慮,保全自己和群臣的生命。劉禪的睿智和沉著,為蜀漢的最終覆亡帶來了一線生機。
劉禪與諸葛亮相比,自然顯得平庸許多。但歷史記載正面評價的成就也不在少數:他開明節儉,政通人和,使國家財政充裕,人心安樂;他重用賢才,扶植忠良,使蜀漢治理有方。
若非時運不濟,蜀漢必將再創鼎盛。劉禪于亂世,他確實難以駕馭局勢,也難以發揮到他的才能。
但是,他仍盡己所能地經營蜀漢30余年, 了亂世覆滅的劫數。在最后關頭,他也以大智慧化解了險境,完成了對百姓的保護。
劉禪并不是傳說中的庸主,只不過他生不逢時,才華無以施展。若是生在太平時期,以他的明智治國之術,必將功德炳煥,功績卓著。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群雄并起,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也數不勝數。而其中,又有多少人才是被歷史誤解,生不逢時的明主呢?劉禪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審視一個人的歷史定位,我們不應僅憑成功或失敗論英雄,而要洞察時勢,審度境遇,以有的視角審視一個人的才能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