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魏始有中、外軍之分,宿衛禁軍為中軍,而朝廷派遣的冠以各種將軍號的都督所統率都督軍則為外軍,雖然其性質仍為中央軍。
以都督統率外軍,本意是為集中軍權于中央,把包括原來大族豪強武裝在內的全國軍隊納入中央軍的系統,加強控制,統一指揮。
都督的設置,在曹操統一北方中成效顯著,然而,都督制後來的變化卻逐漸走向反面,都督府由中央派出機關幾乎變成州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而都督軍由中央軍蛻化為地方軍。
都督是在建安年間逐漸形成的,是適應曹操兼并戰爭的需要產生的,但這只是一般原因,都督制之所以產生于建安年間的戰爭環境,而不產生于這之前的其他戰爭環境,還有其特殊的、更深刻的社會根源。
東漢末年,各地大族豪強乘機而起,紛紛建立地主武裝,小者建塢壁自保,大者參與逐鹿中原。豪強武裝的成分有所謂「賓客」、「宗族」,還有招募來的,實際上是被裹脅而來的流亡農民。
這些大族豪強搖身一變,成了大大小小的軍閥,而他們的宗族、佃戶和破產農民,則淪為他們私人的家兵、部曲。
兩者的關系既是大族豪強和依附民的關系,又是軍事首領和家兵部曲的關系,依附性很強。
後來,北方的大族豪強武裝大多歸順曹操,而曹操為籠絡這些大族豪強,暫不打算整編他們的武裝,仍以他們為將軍,統領各自的軍隊。在曹操勢力尚不夠強大的情況下,這樣可以避免大族豪強離心,軍隊嘩變。
但因為這些軍隊不相統屬,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的矛盾糾葛也時有發生,特別是這種狀態不能適應大規模攻防的需要。
如前所述,一次大的戰役需要投入大批軍隊,一個重要防區同樣需要足夠的軍隊戍守,而分散的、各自為政的軍隊無異于一群烏合之眾,只能導致失敗。
當曹操親自出征的時候,他自然可以統一指揮,但曹操又不能事事躬親,指揮每一次戰役,于是,用以統領多支大族豪強武裝的都督便應運而生了。
在都督制的肇始階段,都督作為中央官,都督所部的軍隊則是中央軍。
因此,這個變化是由大族豪強武裝向中央軍轉化,由隸屬私人的家兵、部曲向隸屬國家的士兵轉化,有利于抑制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是都督制出現的意義所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