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日本派出數位大臣前往隋朝,表達想與隋朝建立友好關系的誠意。
隋煬帝雖然一開始對日本頗為不滿,但還是決定給予日本使團友好的回應。
當日本使團返國時,隋煬帝送給他們一件非同尋常的國禮:一大塊沉香木。
自此以后,日本把這奉為國寶。
公元607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楊廣登基已三年有余,他為了在遼東地區稱霸,圖謀奪取遼西之地,再次發動大規模用兵,進攻位于朝鮮半島的高句麗。
就在隋煬帝興師動眾,大軍壓境的同時,遠在東海之外的日本群島上,也正在醞釀一件大事。
日本當時主要的民族是大和民族,他們在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的領導下,經過多年努力,終于統一了分散的各族國家,人口總數達到了七萬,在當時的列國中實屬「超級大國」
然而,日本的皇室政權卻掌握在有權有勢的貴族手中,太子名義上的攝政,權力十分有限。為了向強盛的中原王朝學習積極中央集權的制度,607年,太子任命外交高手小野妹子出使中國,率領僧侶學生跋山涉水,渡海來到隋朝都城洛陽覲見隋煬帝。
兩國使者的見面預示著一場外交風波的來臨。
當小野妹子呈上天皇親筆國書時,信中開頭的「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一句話,立即引起了隋煬帝的震怒。
在中國帝王的認知里,天子乃是太陽,普天之下唯我獨尊,天子之位,不容他國侵犯。
一個區區的倭國竟敢在國書中自稱日出處天子,與中國皇帝平起平坐,這無疑是對隋朝權威的公然挑釁。
眼見隋帝青面怒目,滿朝文武也都神色狐疑,小野妹子意識到語言上的疏忽可能造成嚴重外交后果,連忙向隋煬帝解釋天皇對中華文化不甚了解,在措辭上有所疏漏,絕無輕蔑之意。
隋帝這才勉強消了怒氣,沒有繼續追究天子一詞的問題。
這場外交風波似乎就此平息,但一個細節卻暗示著隋煬帝內心的真實想法。
按慣例,中國皇帝向來會予以高規格的回禮,以彰顯中華威儀。
然而這次隋煬帝卻刻意從宮中拿出一塊重達13公斤的低檔黃熟沉香木贈送給天皇,表面看是體現寬宏,實則暗藏諷刺之意。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塊沉香木對于當時的隋朝和隋煬帝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事實上,以隋朝國力和隋帝奢靡的生活方式來看,一塊13公斤的黃熟沉香可謂毫不起眼。
這可從隋煬帝平日里香料消耗的驚人數額看出端倪。
據《開河記》記載,隋煬帝每次坐龍舟巡游大運河時,船上便要焚燒大量沉香,「香聞十里」。而他個人使用的都是上等沉香,入水即沉。而此次贈送的黃熟香,質地松軟,落水難沉,在當時被視為低檔次香料。
據《香乘》記載,隋帝每年除夕時要焚燒20多噸的上等沉香來享樂,足見他的奢靡程度。
所以,這塊13公斤的黃熟沉香放在隋朝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它的低劣品質以及過輕的重量,都昭示著隋煬帝的輕蔑態度,是對倭國國書的暗中諷刺。
然而日本使團并未察覺其中的玄機,反而對皇帝的「寬宥」心懷感激,將這塊木頭小心翼翼地運回國中。
據日本神話記載,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當年抱著一根巨大的香木下凡來到人間。
日本人認為,隋朝贈送的這塊沉香木,便是神武天皇的圣物。為此,日本人取名「蘭奢侍」
公元765年,圣武太上皇去世,其遺孀光明皇太后便將蘭奢侍獻給東大寺,作為鎮寺之寶。
自此,它一直供奉在東大寺,日日夜夜接受僧侶的誦經供養。
然而,這塊神秘的香木也因此成為日后爭奪的焦點。
在室町時期,權勢滔天的足利義教大將軍前來東大寺朝拜,一眼看中蘭奢侍,欲將其強行帶回家中。
誰知他剛抬起木頭,天空就狂風大作,烏云遮天,所有人都嚇呆了。最后,足利義教只得作罷。
此事使蘭奢侍更添神秘色彩。民間便流傳移動它會帶來災難的傳說。
那時,足利義教的兒子義政也對這塊木頭垂涎三尺,但又不敢輕舉妄動。他只好小心翼翼地刮下了一點木屑,確認天無異象后才放心。
此后,日本天皇賜予有功之人「蘭奢侍」,實則只是在木頭上刻字,送上一點木屑而已。
在織田信長時期,他強迫天皇同意其割取了一寸八分見方的蘭奢侍,以昭告天下他將取代幕府。這也是歷史上割取量最大的一次。
進入明治時期,蘭奢侍逐漸成為皇權的象征。明治天皇也僅僅截取了一小部分。
時至今日,這塊從隋朝流傳至今的沉香木,已融入日本民族傳說,成為日本皇室榮耀的象征。
隋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盛唐。在前幾任君主的努力之下,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的日本,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點。在推動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全面學習唐朝,引進其政治制度、文化等各個方面。
當年隋朝送給日本的名香蘭奢待,也掀起了日本社會一股熏香風潮。從天皇到貴族,人人以能夠熏上蘭奢待為榮。
這股熏香風氣很快就從上流社會傳播到了普通民間。
公元754年,鑒真帶著佛教文化東渡日本,也將中國的香文化傳到日本。從6世紀開始,日本就從海外大量進口香料,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日本香道文化。在明治維新之前,焚香、飲茶、插花已經成為日本家庭招待客人的重要習俗。
後來,天皇強制推廣西裝,上流社會雖然也跟隨潮流,但依然保留了這些傳統習俗,以此彰顯身份。
二戰后,香道與茶道在日本民間復蘇,并成為一種生活藝術,受到全民推崇。時至今日,日本仍保留了100多個香道流派的傳承。這些香道流派大致分為御家流和志野流。
御家流起源于古代貴族,保留了貴族的熏香習慣,注重講究;而志野流起源于武士階層,比較樸實簡單。ADVERTISEMENT
然而,當年把蘭奢待送給日本的中國,現今卻很少有熏香的習俗。除了進廟燒香之外,日常生活中幾乎看不到人們用香。
這中國古代雅致的生活藝術,在現代社會似乎被遺忘。如果能將熏香等傳統習俗恢復起來,也許能讓現代人的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和情調。
這一小塊黃熟香木,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日本的文化。
日本貴族掀起了一股「熏香熱」,熏香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個普通人一生所得的香木,只夠貴族一次競香會上的使用。
這種文化持續千年,必有其獨特魅力。
其實,在這之前的中國,熏香文化已經初步形成。
漢代以前,中國出現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的用香方式。到了隋唐時期,熏香藝術發展到一個高峰,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中國香文化的濫觴。
然而,新的東西出現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開始遺忘傳統文化的魅力。
但傳統文化是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文明的基石,它值得被銘記和傳承。
那麼,熏香文化中蘊含著什麼智慧和價值呢?
其實,熏香不僅是一種香味,更是一種心靈的升華,一種對美的追求。熏香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淀發酵,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生活品質的不懈追求。這種文化追求超越實用,寄托著人們對精神家園的憧憬。
不僅如此,熏香還體現了一種生活情調和心境。道家講究清靜,熏香烹茶,品香論道,與志同道合之人討論人生,是多麼悠然自得。這種閑適、淡泊的情調,也滲透到了文人畫家的心境中,他們用毫毛描繪山水,用墨韻勾勒遠山,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也是熏香文化帶來的。
可以說,熏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體現著中國人追求高雅生活、崇尚自然、重視心靈修養的文化理念。這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值得我們靜心領會。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家園卻日益荒蕪。重新審視熏香文化,也許能讓我們在喧囂中找到生活的平衡,在物質中感受到心靈的寧靜,這對今天的我們很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