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2024/02/07

ADVERTISEMENT

前言

一塊銀錠,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貨幣文明。如今,我們已離不開塑料鈔票的時代,再也看不見市面上流通的金銀,它們早已不再是我們錢財的工具。然而,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金銀卻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白銀,它甚至曾是中國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白銀的歷史命運可謂跌宕起伏,從最初的稀缺到後來的廣泛流通,再到外流消失,其間蘊含了中國社會變遷的種種消息。如今,我們不再用它來買賣物什,但它依然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塊「魂靈石」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輪回,值得我們好好聆聽它沉甸甸的故事。

西漢時期:銀錠初現端倪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貨幣——銅鑄的貝。

ADVERTISEMENT

到了西漢時期,隨著采礦業的發展,中國出現了第一批銀錠。當時的銀錠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條形等,而其重量通常在數十克到百克之間。這些銀錠表面比較粗糙,可以看出是用簡陋的方法直接冶煉得來。

然而,由于當時礦石開采和冶煉技術還相對落后,銀的產量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少數地區。

再加上運輸不便,平均每個人擁有的白銀數量極少。所以到了西漢時期,白銀還遠未能成為通用貨幣,其地位遠遠不如銅錢。

當時,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主要是銅制的五銖錢。一枚五銖大約值今天一個銅板的購買力。而一兩白銀約值一千枚五銖錢,購買力相當于現在四五千元人民幣。所以我們可以猜想,當時一兩白銀對廣大平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要擁有一兩白銀比登天還難。

ADVERTISEMENT

富人隨手撥出兩三兩白銀的戲劇場景,只能說是與史實相去甚遠的藝術虛構。

唐代:白銀仍是奢侈品

踏入盛唐,隨著唐代國力鼎盛和經濟快速增長,白銀的產量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只集中在西南少數州縣。且由于運輸方式仍以人力和畜力為主,長途運輸白銀的成本極高。所以到了唐代,白銀的地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時,老百姓日常支付仍以銅錢為主。一貫錢約合一千文錢,重達數斤。一次大額支付,老百姓往往要囫圇個十幾斤銅錢,非常不便。而一兩白銀仍然相當于一千文錢,是老百姓難以企及的巨款。

ADVERTISEMENT

據《新唐書》記載,初唐時期,白銀的價格約在三四百文一兩到五六百文一兩,而一頭肥牛才十幾文,一石上等米價值四五十文。所以一兩白銀仍能買一頭肥牛,是非常珍貴的財富。在當時的電視劇里,皇帝大手一揮就賞賜幾兩白銀,純屬編劇的藝術想象。

實際上在唐代,能常規使用白銀的,也只有達官貴人了。他們處理政務或商業往來時,才會拿出白銀當做支付手段。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一輩子可能都未必見過白銀的真面目。從這個角度看,白銀在唐代依然是奢侈到極點的物事。

宋代:白銀從富人走向普通百姓

踏入宋朝,隨著文字會社的形成,中國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白銀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隨著采礦冶煉技術的進步,白銀的產量得到大幅提升。

ADVERTISEMENT

白銀開始由少數富人的玩意變成能為普通老百姓所接觸到的貨幣。

據研究,宋代的白銀年產量約在三萬到五萬斤之間,是唐代的三至五倍。主要產地集中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少數州縣,但運輸日益便利,白銀通過長江等水路運抵兩湖、江浙等地,流通范圍大為擴展。

白銀從唐宋時期的奢侈品,變成富裕商人們經常使用的通貨。在宋代的泉州、揚州等商業重鎮,使用白銀進行大額交易已非常普遍。這為白銀進一步走入普通百姓家打下了基礎。

不過,由于宋朝鑄造的貨幣體系過于混亂,加之盜鑄問題嚴重,使得白銀的使用并未完全流行開來。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是持有煩人的銅錢作為主要貨幣。一次大額支付,身上揣的銅錢往往重達十幾斤,極為不便。這成為阻礙白銀進一步流通的重要因素。

ADVERTISEMENT

明代:白銀貨幣化

進入明朝,洪武年間曾一度禁止民間流通白銀,但到了成化年間,明廷逐步放開了對白銀的管制。此后白銀迅速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為與銅錢并用的主要貨幣之一。

隨著商業的繁榮,百姓們已渴求使用更加方便的白銀,以替代笨重的銅錢。明朝的產銅、開礦技術進一步提高,白銀的年產量已達到了十萬斤左右。隨著運輸業的繁榮,南方和北方的白銀流通也日益頻繁。

與此同時,明政府也意識到發行規范的白銀貨幣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

成化十四年(1478),明廷開始鑄造銀元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標準銀元。每枚重約50克,成色高達九成,極受民眾歡迎。

銀元寶的鑄造,標志著白銀在明代已經完全貨幣化。從此,老百姓可以拿著方便的白銀,不再需要攜帶沉甸甸的銅錢了。明代的白銀時代正式開啟,它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普通老百姓手中流通的硬通貨。

清代:白銀的鼎盛時期

進入清朝,白銀的地位達到鼎盛。銀本位正式成為貨幣制度,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這段時期可說是白銀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重、流通范圍最廣的時代。

與明代相比,清初的白銀年產量已達到三四十萬斤,并隨著時間推移持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銀錠的產地也開始從西南方向轉移至江南、江北地區。

ADVERTISEMENT

這使得白銀的流通更加便利。

清廷還建立了非常完備的白銀標準:以每一千文銅錢可兌換足色銀一兩為基準,并廣泛發行包括元寶、元寶合口、元寶整吊在內的多種標準銀錠。這些銀錠成色高,深受百姓歡迎。

在清代,一直延續了「約法興商」的方針,因此民間的經濟貿易非常繁榮。 대多數百姓已經用方便的白銀代替了笨重的銅錢。一般老百姓有大額支付時,會稱出所需白銀的實際重量交給商家,省去了糾結該準備多少個銅錢的麻煩。

白銀還成為了解決政府財政收支的主要貨幣。每年各地上交朝廷的稅收數額,也以白銀來計量。可以說,在清代,白銀已滲透入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達到空前的廣泛流通與應用。

ADVERTISEMENT

晚清危機:白銀大量外流

然而好景不長。鴉片戰爭的爆發,終結了清代白銀的黃金時期。在此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大量白銀不斷外流,而其他國家的銀元也反哺進入中國,嚴重打擊了白銀的地位。

這一時期的白銀外流有幾大渠道:其一,清政府為應對列強入侵,付出了巨額的白銀作為賠償。其二,在對外貿易中,清朝白銀流出換回貨物。其三,清廷大量支付白銀來維持 its 海外勢力。其四,外國銀元反哺中國,沖擊了白銀的市場地位。

具體來看,鴉片戰爭后的賠償就高達四千萬兩白銀。而日本侵占台灣時,清廷又支付了白銀二億兩。甲午戰爭的賠償更是高達三億兩白銀。這些瓊漿玉液般的白銀毫無保留地流入外國腹中。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外國商人大量用廉價商品換取中國白銀;另外輸送到東南亞等地支持清廷海外勢力的軍費開支也高達數千萬兩白銀。這些都導致國內白銀的大量外流。

更致命的是,外國銀行紛紛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大量將墨西哥銀圓等銀元運入中國,嚴重沖擊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到了晚清,墨西哥銀圓已經取代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之一。

一百多年間,上億兩白銀外流殆盡。它在數千年的中國貨幣史上璀璨的地位,至此徹底瓦解崩潰。曾幾何時,白銀的錢幣價值比黃金還高,人們以占有白銀為榮。數代人視白銀如命,傾其所有保衛白銀。沒想到華夏銀的榮光終究是一場過眼云煙。

ADVERTISEMENT

當代社會:白銀煥發新生

白銀離開了我們的錢包,但并未離開我們的生活。當它不再是貨幣之后,白銀憑借獨特的性質煥發了新的生機。

如今的白銀廣泛應用于工業、電子、醫藥等領域。它是優良的導電材料,被用于各種電子電器;它也是最佳的催化劑之一,可廣泛應用于化工合成;在攝影領域,膠片就是以銀鹽為基礎。可以說,沒有白銀,我們的工業文明將難以為繼。

而當我們逛街時,那些銀器首飾更是讓白銀煥發了時尚亮澤。銀的天然色澤和防腐功能,使它成為打造飾品和器皿的上乘材料。且銀制品的價格親民,深受大眾喜愛。

由此可見,白銀并未在歷史長河中消逝。它以另一種形態植入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因其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

ADVERTISEMENT

也許再沒有萬兩白銀的時代,但它仍然活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貨幣還是工業原料,抑或是裝飾品,白銀都在以它獨特的價值照亮著我們。

結語

白銀,你我生活的見證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興衰,親歷了中國社會的風雨變遷。從稀世奢侈到家家必需,它的命運跌宕起伏,一度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貨。盡管它已不再用于貨幣,但其獨特魅力仍深深吸引著我們。每當我們見到銀器

白銀的光澤,都會想起它作為貨幣的往日榮光。我們欣賞它,也緬懷曾與它緊密相連的歷史時光。

ADVERTISEMENT

司馬家奪權,為什麼曹魏的宗室、老臣、老臣后人大多都無動于衷?
2024/04/20
他16歲當上相國,20歲篡位為王,統治華夏60年,卻被歷史抹去
2024/04/19
清朝對待皇親宗室,為何沒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2024/04/17

ADVERTISEMENT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要是出遠門,是怎麼找到目的地?依靠什麼保證不會迷路?
2024/04/16
活到81歲的趙構,為何56歲就退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
2024/04/11
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是如何相處的?正妻真的不嫉妒嗎?
2024/04/10
清朝「火耗歸公」是什麼意思,雍正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火耗歸公?
2024/04/08
秦朝墓葬發現奇書,內容顛覆史學界,揭開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2024/04/07
中國歷史上,稱帝最搞笑,最隨便,死時卻最為硬氣的皇帝
2024/04/05